全国同城凤凰楼信息免费茶楼_最新全国茶楼app_免费风楼阁全国约

欢迎您来到四川省青神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平台官方网站!

2018年四川省青神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作者 学校办公室 来源 迁移旧站点-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 2024年06月06日

 

四川省青神中等职业学校
2018年度教育质量报告
 
一、学校情况
1.学校概况
四川省青神中等职业学校是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创办于1976年,迄今已有42年的办学历史。拥有全国首批百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四川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四川省省级劳务培训基地、眉山市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眉山市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内务管理示范学校等多项殊荣。
学校占地70.8亩,建筑面积2.78万平方米,生均达27平方米,另有9520平方米运动场,260米塑胶跑道及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建有13个校内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有公寓式学生宿舍、宽敞明亮的学生餐厅
2. 学生情况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24人,学校年招生规模稳定在500人以上,生源主要来自外县,学校形成以木材加工(竹编工艺)为特色,机械加工技术、铁道车辆运用与检修、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为重点,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乘务方向)、美术设计与制作为支撑的专业架构。学生巩固率在90%以上,年培训规模在1000人以上。各项指标与上一年度相比略有增长。
3.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力量雄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8人,其中公办教师44人,本科以上学历90%,中级以上职称25人,占32%,比2017年增加14;高级以上职称6人,占8%;专任专业教师69人,占88%;双师型教师20人,占26%。
4.设施设备
2018年春季完成机械竹编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二标段建设,新建综合实训楼4000平米,动车实训设备安装调试完毕投入使用;投入36万元对学校原有监控升级改造,成功实现校园监控全覆盖。争取2018-2020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和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资金700万。
学校拥有实验实训设备总价值达1115万元,本年新增设备总值415万,全日制在校生生均设备值1.1万元,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0.5个,图书馆纸质藏书25.32万册,电子图书30万册,本年度新增固定资产总值616万元。
二、学生发展
1.学生素质
学校以“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为目标,秉承“崇德、尚技”的校训,以立德树人,促进就业为宗旨,学生活动思想政治素质总体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有理想,有目标,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积极参加党团组织活动,要求加入党组织的比例逐年提高。
学校加强文化课、专业课教学工作,重视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大力发展体育运动,抓好两操一课,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操作技能和身体素质。在2018年组织的眉山市学业考试中,文化课合格率98.5%、专业技能合格率99.8%,体质测评合格率100%,毕业率100%。
2.在校体验
学校通过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及时征集学生的理论学习满意度、专业学习满意度、实习实训满意度、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校园安全满意度等,让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后勤服务、教学环境、业余生活等提出建议,不断改进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学校管理规范有序,工作成效明显,学生各项满意率达到95%以上。
毕业生跟踪调查呈常态化,对工作不理想的学生进行二次安置,对操作技能不能满足工作需求的学生免费回校培训,受到全体毕业生一致好评,满意度100%。
3.资助情况
严格执行国家资助政策和免学费政策,坚持“应助才助、应助尽助、不重不漏”的原则,严格管理,规范操作,精准资助;全年申请划拨中职免学费资金193.88万,打卡直发中职助学金97.62万,发放教育扶贫救助资金4.2415万,学生资助接受第三方审计。
4.就业质量
毕业生就业率为97 %以上,对口就业率为84%以上,初次起薪在1500元以上,升入高等教育比例18%,比上一年度增加2%。
5.职业发展
各专业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确定课程标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真正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其中包含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递进式的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积极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
设计企业需要的课程,通过课程中的项目任务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一门课的设计、一个教学情景的设计、一节课的设计、一个知识点的设计、锻炼学生的学习、工作迁移能力,将教学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参照企业要求评价学生、评价老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严格执行《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16]3号 )文件,做好学生实习工作,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环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将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学生实习全过程,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能力。
学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教育活动,每个专业都建立了实践项目和基地,具备完善的创业创新等竞赛制度,本年度, 我校组织参加青神县第六届中小学艺术节·师生书画展中,我校师生获一、二等奖;组织师生参加眉山市第十届素质大赛,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5项,学校获团体二等奖。
三、质量保障措施
1.专业动态调整
突出专业建设,促进科学发展。学校建立并完善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学校各专业均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本校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和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制定了各专业建设规划和每年的年度发展建设实施规划,并在每年度进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进行专业动态调整,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重点建设面向本地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木材加工(竹编工艺)、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和旅游服务与管理(乘务方向)等品牌专业。2015年以来,我校分别与四川旅游学院、绵阳师范学院和西南石油大学等3所院校开展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合作项目。通过该项目,打破了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与院校深入交流,就人才培养方法途径,课程衔接等进行深入探讨,真正实现了针对性培养和特长培养,提高了中高职课程衔接性和实效性。使职业教育面向全体,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 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内涵发展
学校制定了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滚动修订,根据国家和省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调研成果,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时比例,根据行业产业发展适时修订,并有严格的审批手续,选用规定教材。
大力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主干专业实现了教育、教学、实训一体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培养与技术技能训练高度融合。
积极创新专业课教学模式形成了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为主体的七种教学模式。广大教师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注意专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注重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根据专业特点,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进行小班化教学试点;探索和实施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因材施教,推行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教学改革,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等。
3. 教师培养培训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自主、多元、实效”为主题,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根本,更新培训理念,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使培训更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和时效性,促进我校师资队伍向“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方向发展。2018年度组织教师参加省培20余人次,市级学习60余人次。
1).骨干教师培训。利用寒暑假选派文化与专业骨干教师外出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为富有潜力的教师掌握前沿教育理念、拓宽专业知识层面、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创造良好条件。
2).班主任培训。组织班主任参加省市级专题培训,校内开展班主任专项培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艺术和管理水平,营造和谐班级氛围,促进中职生健康成长,几年来未出现违法犯罪现象,深受企业青睐。
3).校本培训。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校本培训,帮助教师更好把握理念、驾驭教材,并将其转化为先进的教学行为。一学期安排8—10次校本培训,内容涉及教学理论、教学大赛等。
4).企业实践。安排专业教师到企顶岗实践1—2个月,以学徒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定期轮换岗位,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扎实提高专业水平。
5).“青年教师发展中心”工作。每年,结合学校教学工作重点和教学实际,制定青年教师发展中心工作计划。分别请骨干教师代表和教科研负责人为新教师开展系列专题讲座,迅速提升新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县信息化教学竞赛:微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大赛等。针对新入职教师进行专题系列化培训。组织教学质量月活动,组织教师听评课60余节次。
4. 规范管理情况
1).教学管理。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规范公正合理的17条教学管理制度,分别是教师教学“六认真”基本要求、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关于完善教学“六认真”检查办法的意见、关于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业考核的规定、教师监考守则、考场巡视人员守则、关于监考教师违反考核制度处理办法、教学业绩量化评分办法、实习指导教师教学管理规定、师生技能竞赛及奖励办法、体育运动责任目标管理的有关规定、关于对校“教坛新秀”“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技术能手”的奖励办法、关于鼓励教师参加省、市“两课”评比的工作措施及奖励办法、关于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省、市“信息化”大赛的工作措施及奖励办法、关于鼓励教职工参加有关培训工作的规定、关于实践性教学相关人员工作量核算与竞赛获奖奖励的规定、名特优教师管理及考核办法。
2).学生管理。
学校建立了学校-社区-家庭立体德育模式,制定《四川省青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各种管理制度,形成全方位管理模式,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校园安全和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创建和谐文明校园。
3).财务和后勤管理。
学校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学校资金管理制度》,严格资金支出使用手续,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教学设施、实训设备采购全部按规定公开招标,程序规范。学校内部实行财务公开制度,每年年终都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汇报财务收支预算。后勤工作方面,学校出台了《物资设备管理制度》、《公物管理暂行规定》、《食堂管理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
5. 创新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发展
开齐开足德育课,坚持每周一节班会课。进一步积淀校园文化。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三风”建设,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引入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扎实开展“抓小事工程”,推进“细节文化”建设,使全校师生在追求精致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
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我校以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建设为契机,整个校园美化、绿化、净化,校内陈设与布置合理,具有艺术性、观赏性和教育性,整个校园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各类活动精彩纷呈,每月一主题,每周一重点,以主题引领活动,用活动渲染主题。举办一年一度的校田径运动会、专业技能比赛、元旦主题文艺汇演、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有汉服社、篮球社、手工、舞蹈等多个社团。举行常规管理教育月系列活动、法制教育月系列活动、入团宣誓活动。积学校秉持客户思维理念,建立层次化、网格化、规范化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校级领导联系一个专业,中层干部挂包一个班级,每个党员温暖一个宿舍,每个教师走进一个村居,将学生管理教育与扶贫帮困工作联在一起,每年分期分批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对于病灾户、留守户、单亲户、涉法户的孩子开展精准教育,实施精准扶贫。
抓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班级管理。我校要求各班级开展“抓小事工程”,通过细化要求,逐项训练,逐个突破,让每个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步完善人格,提高文明素养。班级日常管理分解为“宿舍、学风、纪律、卫生、出勤及三操”五项考核指标,期末先进班集体、优秀班主任的评比,主要根据该班累计分数确定,有力地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
6.党建情况 
学校支部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这一中心和育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党建和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益和办学效益。学校以其校风正、师资高、管理严、质量好跻身于“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学校行列。
以“两学一做”为指导,开展全校性政治理论学校活动。发挥党员先进性,通过党员的带头与辐射,提高全校教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素质。
以亲民服务品牌,培养学生练好技能。服务企业,输送人才,主动融入企业,帮助企业研发产品,指导学生提升技能,彰显骨干党员教师风采。
四、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成效
校、企联合办学是解决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多年以来,学校与多家企业紧密合作,通过互为人才培养基地等多种形式,实行“订单式”培养和“定向式”培训,不断推动校企合作向“宽领域、多模式、深层次、紧密型”方向发展,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的递进模式,学生一毕业即就业,受到学生和家长、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二)学生实习情况
1.全程指导,做好就业“指导员”。学校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加深学生对专业特点、专业方向的认识。低年级侧重培养专业意识、掌握专业知识,了解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要求,树立正确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高年级侧重转变择业观念、培养职业能力、掌握择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对于顶岗实习学生,学校主动与企沟通联系,促成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落实各方面劳动保障。
2.畅通渠道,做好就业“联络员”。学校主动向社会、企业网络发布学校情况和毕业生信息,让企业了解学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人才信息,并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追踪毕业生质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等主动服务企业,为毕业生就业铺路搭桥,学校与县内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长期校企合作协议。
3.加强管理,做好就业“管理员”。学校对实习学生实行跟踪管理。实习指导老师经常深入实习企业生产一线、宿舍、食堂,全面了解学生实习动态,认真填写《实习管理手册》,及时帮助毕业生解决实习难题,提高学生实习质量,增强实习稳定性,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热烈欢迎。
(三)集团化办学情况
以共赢理念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成都立志投资、四川能投技工学校、青神永久机电、川源机械、云华竹旅、状元竹艺、竹福竹艺联合办学,制定办学各类规章制度、考核方案43个,联合办学进展顺利,达到预期效果。
五、社会贡献
(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学校重视学生成长,全面提升学生素质。2018年,就业率为100%,对口就业率达100%,本地就业率达84.3%。学生就业实现从高就业率向高质量就业转化,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均在98%以上。
(二)社会服务
学校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相关部门要求,启动了竹编、机械培训工作。截止目前,培训竹编产业技术工人1007人;培训机械产业技术工人1010人,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我校培训任务。
(三)对口支援
1.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学校利用资源优势,在农闲时间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免费进行数控加工竹编等技能培训,并通过学校就业安置网络平台优先推荐就业。
2.开展“精准扶贫”活动。组织党员积极参加“精准扶贫”工作,做到一名支委、一名党员行政专门负责联系一户贫困户。多次深入白果乡楼坊溪村贫困户走访了解情况,为贫困户出谋划策,采用送党的好政策、送关怀、送慰问金、送技术、送农资、送鸡苗、送饲料等,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我支部联系的贫困户均无返贫情况。
六、举办者履责
1.经费保障
县政府出台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按时足额拨付并逐步提高;省级以上建设项目地方配套经费足额到位;每年教育附加费30%足额拨付给我校并将统筹开展政府性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交由我校承担。
学校建立了健全的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严格按照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盱眙县的财务制度执行,在专项资产管理上,学校明确专项资金来源、使用范围、开支标准,审批人员、权限、流程,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责任,按要求、按预算、按程序管理好项目资金,政策性经费、生均拨款、项目投入经费能及时到位,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保证了财务、资产管理制度的健全、规范及执行的有效性。
2.政策措施
学校强化党支部领导学校发展方向,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各项工作,定期召开校长办公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表决学校重大工作,保证政务公开透明。学校实行严格的干部管理制度,建立部门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学校健全师生信访投诉制度,学校办公室确保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秉持客户思维,倡导服务至上。学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学生服务,干部为职工服务,后勤为前勤服务的同心圆式服务模式。实行服务对象首问责任制,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各部门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
实行全员聘任,实施绩效管理。每年对全校的中层干部和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各专业第一轮在全校范围内选聘本部门所需的90%课任教师,对落聘的教师进行培训,并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聘任,对仍然落聘的教师实现待岗跟班听课。聘任的结果与教师评优、评先,晋升、晋级挂钩。根据“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不断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发放办法》,根据教干、教师和工勤不同的特点,着重从完成工作量和取得的实绩等方面进行严格、认真、细致、公开、公正的考核,拉开奖励性绩效工资收入差距,受到了教职工广泛的拥护和支持。
七、特色创新
学校坚持以“为了学生(工人)的一切发展”为教学理念,稳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坚持“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式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思想,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提高现代学徒制办学水平,创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突出“以培养健康守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实用有质量的人才”为中心,突出“招生(招工)一体化”的特点,以培养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创业能力为重点,开展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八、来年工作打算
1.加快推进学校项目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按照学校建设规划,做亮木材加工(竹编)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加快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
2. 加快优秀专业师资的引进和年轻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制订教师岗位成长规划,建立有利于专业课教师成长、进步的激励机制,使专业教师配备与专业发展方向相适应。聘请更多的民间和企业中的特殊人才、技术能手加入到学校师资队伍中来,使学生的培养真正与岗位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招生吸引力。
3.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品牌建设,不断增强学校影响力。本着“合作共进,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深化合作办学,努力拓展县外生源市场,扩大办学规模。
4.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深化校企合作,与县内外机械、竹编等企业开展“人才输送、培训对接、进厂实训、进校办厂”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真正实现车间即课堂、生产即学习,把产、学、用相结合,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解决学生实训、实习问题,同时使人才培养与使用零距离对接。